读Cal Newport《深度工作》

Posted by Chao Zhang on March 11, 2023

序言

  • 深度工作(Deep Work)”,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指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而且容易复制。

  • 现代社会,数字时代,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缺,但是其价值却日益提升。因此,作者认为具备深度工作能力,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的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The Deep Work Hypothesis)。

理论 - 第1章: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 智能机器时代,有三种人将获得特别的优势(因为数字科技的发展,降低了很多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掌握智能机器的人和拥有资本的人的回报比例上升):
    • 高级技术工人(利用智能机器将工作做得漂亮并具有创造性);
    • 超级明星(在所处的行业中最优秀);
    • 所有者(拥有资本)。
  • 两种核心能力能帮助进入此类有利领域:
    • 快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 工作质量和速度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 深度工作帮助快速掌握困难的事物
    • 学习是一种深度工作行为,需要高度专注
  • 深度工作有助于产出精英级成果
    • 高质量工作产出 = 时间 X 专注度
  • 没有深度工作仍能取得成功的群体也是广泛存在的,比如公司高管、销售人员。

理论 - 第2章: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 当今的发展大幅降低了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

  • 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复杂性比体力劳动者高,所以也更难量化个体努力的价值,这称之为“度量黑洞”。

  • 忙碌代表生产力?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比如工作时长。但是,知识工作并非生产线,从信息中提取价值的行为往往并不忙碌,也并不靠忙碌支撑。

  • 新技术即正义?我们不再权衡新科技的利弊,不再平衡新增效益和新引入的问题之间的关系,我们坚定地认定,只要高科技就是好的,而不用再做探讨。

  • 如果该潮流继续发展下去,深度工作将越发罕有,其价值也因此会越来越高。

理论 - 第3章: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 各种学科都认为熟练管理注意力是优质生活的重要因素,也几乎是改善人生各类体验的核心。

  • 心流: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

  • 深度工作带来的心流经历可以为你带来深度满足感,这是一条经过经验验证的道路!

  • 任何对高水平技能的追求——不管是物质的还是认知上的——都可以带来神圣感。

  • 在事业中拥抱深度工作,通过深度工作培养个人技能,可以使知识工作从令人心烦意乱、心力交瘁的责任变成一件令人满意的事情。

准则 - 准则1:工作要深入

  • 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将注意力转移到某种浮浅事物的冲动。

  • 意志力是有限的,在使用过程中会被不断消耗。

  • 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 深度工作哲学:
    • 禁欲主义哲学(Monastic Philosophy);
    • 双峰哲学(Bimodal Philosophy) —— 将个人时间分为两块,一块用于深度追求,一块做其他事;
    • 节奏哲学(Rhythmic Philosophy) —— 通过雷打不动的惯例支持深度工作,确保能够定期完成一定的工作;
    • 记者哲学(Journalistic Philosophy) —— 日程中随时可插入深度工作。
  • 习惯化。“伟大的创造性头脑如艺术家般思考,却如会计般工作”

  • 要有大手笔。投入金钱和精力来支持一项深度工作的开展,以提升该项工作的外在重要性,进而降低大脑继续拖延的本能,推动你的深度目标占据心理优先的地位。

  • 协作式深度工作。对很多类型工作——特别是追求创新的——利用共享白板与他人合作开展工作,可将你推入更深入的状态。

  • 像经商一样执行,4DX框架:
    • 原则一: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 原则二:抓住引领性指标。引领性指标是衡量过程的指标;
    • 原则三: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记录、跟踪引领性指标;
    • 原则四:定期问责。推荐每周回顾,并制定下一周工作计划。
  • 劳逸结合:
    • 安逸时光有助于提升洞察力。给有意识的头脑休息的时间可以激活无意识头脑(潜意识)。
    • 安逸时光有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注意力复原理论——自主性注意力是一种有限资源。
    • 晚间安逸时光里放下的工作往往没那么重要。每天处于深度工作状态的时间是有限的。
    • 每个工作日都要有严格的终结点,以及一套严格的停工流程。因为蔡加尼克效应认为:“未完成的任务会主导我们的注意力”。
    • 总而言之,定期休息大脑可以提升深度工作的质量!

准则 - 准则2:拥抱无聊

  • 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如果不能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增强专注度的努力可能就会白费。

  • 在网上不断地切换注意力会对大脑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一旦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

  • 专注力训练的两个目标:高强度提高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克服分心的欲望。

  • 重新编排大脑,使其结构更适合长期专注于任务,从容抵挡令人分心的刺激。

  • 网络工具使用的策略:
    • 预先计划好使用网络的时间,在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使用网络工具本身,并不会减损大脑的专注能力。真正减损这种能力的行为是,稍有无聊或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就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使得大脑不能容忍没有新奇性的东西。
  • 训练方法——任务冲锋。找到一项优先级很高的深度任务,估算完成时间,设定硬性截止日期,高强度工作以完成任务。

  • 训练方法——有成果的冥想。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走路、慢跑、洗澡等),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
    • 建议1:小心分心和原地打转;
    • 建议2:组织你的深度思考(有思考的框架)。
  • 训练方法——记住一副牌(记忆力训练)。记忆力运动员和其它人最大的区别不在于记忆力,而是注意力。记忆力训练带来的意外收获是个人专注力的提升。

准则 - 准则3:远离社交媒体

  • 要掌握深度工作的艺术,你必须摆脱各种诱惑,重新掌控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

  • 接受信息时代我们的注意力被分散的状态是不可避免的现实。

  • 一种思维定式——选择网络工具的“任何益处法”:
    • 一旦发现使用一款网络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处,或者不使用就可能错过某些事,你就觉得有足够的理由使用这款网络工具。
  • 与之对应的一种思维方式——选择工具的手艺人方法:
    • 明确在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一种工具对这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该工具。
  • 关键少数法则(80/20法则、帕累托法则)——许多情景中,80%已知效果源自20%的可能原因。工作和生活目标的实现,靠的可能只是最重要的几个因素,网络工具的作用是否真有那么大?

  • 戒掉社交媒体。

  • 不要用网络来消遣。

  • 如果想抵御娱乐网站对你时间和精力的诱惑,那就给大脑找一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

准则 - 准则4:摒弃浮浅

  • 深度工作十分耗神,上限可达4小时,很少能持续更久。

  • 用怀疑的眼光对待浮浅工作,因为其害处常被低估,而作用常被高估。这种工作不可避免,但是你必须对其加以限制,使其不影响深度工作的能力,因为深度工作决定着你最终的工作成效。

  • 每一天都要做好规划。不加规划的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的。日程计划的核心不是限制,而是规划,养成思考如何使产出最大化的习惯。

结论

  • 深度工作远比大多数人所了解的强大。

读后感

深度工作颇有专注地做重要且有价值的事情的含义。强调专注似乎也不是啥新奇的观点,但在当今信息时代,有很多新问题需要分析——深度地工作还有价值吗?怎么实现深度工作?如何看待和使用网络?作者逐一分析了这些问题,并结合自身深度工作的经验给出方法!(2023/3/5)

Reference

[1] 卡尔·纽波特. 深度工作[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9.